芳华十八
这一传统,正体现了中国哲学史的精神。
祭祀用的社坛,要栽上树。子曰:不曰‘如之何,如之何者,吾未如之何也已矣。
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学是通过耳目闻见获得知识,通过记忆储存知识。这里,我们从教育学的角度着重指出,孔子为什么重视对于礼的学习,就足够了。[58] 孔子通过自己的经验指出,他曾经终日不吃,彻夜不眠,思考问题,却毫无收益,不如去学习。从文上说,是指文献,即经礼。
这也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。[7] 孔子将修德、成德提到很高的地位,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,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,体现出社会价值。主体的意向活动、实践活动与客观的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。
[33] 见《新唯识论》《体用论》。二、心的内向性 心灵作为完满具足的绝对主体,只是就其潜在性、可能性而言,并不是完全现实的,就是说,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。在中国古代文献中,心字有多种解释、多种用法,其中,最重要的一种解释和用法是活动与功能。[③]《正蒙·大心篇》,《张载集》。
一直培养下去而不要伤害它,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,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。由作用而显其本体,由功能而显其存在,本体必然表现为作用,存在必然表现为功能,这就是儒家的体用论。
因为心本身是天之所与我者[17],而天并不是完全超绝的。真我对自我的超越,就在于虽在形体之中而不受形体限制,虽在感性之中而不受感性制约,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、心与天道的合一。并不是所有的欲都能不逾矩,也并不是所有的欲都是善,孔子、孟子之所以这样说,固然有仁心、仁性的保证,但同时也有后天的学习与修养,像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[39],就是一种心灵修养,而寡欲之欲,则是感性欲望。他们所说的心,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之为认知心。
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心灵的整体性内容。无对也不是指认知心之无对,认知心从来是有对(对象)的,无对是说本体心是绝对的,其作用也是无所不在的。儒家认为,心是整体性存在,不仅不可分析,而且不必分析,最多在功能、作用方面有所区分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是一种存在认知而不是对象认识。
神决不仅仅指天地阴阳不测之神,而且指心之神明,是神妙不测之神。它不是把人作为对象去认识,而是作为有理性、有情感、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,如果说这也是认识,那么这种认识是直接的、整体的自我直觉(或直观)。
绝对是对相对而言的,无限是对有限而言的,但它并不排除相对和有限。这就构成儒家心灵学说的内向性特征。
心灵具有无限作用与创造力,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无限的。它同自然哲学、认识论哲学有所不同,它的着眼点在于人的心灵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,包括心灵的自我实现以及超越一类的问题。上帝是异在的人格神,而圣人则是心灵所创造的境界。这种统一具有绝对性,故可称之为绝对主体或统一主体。只有致知格物的实践活动才能贞定意志、意向活动的正确方向,实现道德理想。[⑥]《遗书》卷二上,《二程集》。
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,它重视心灵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,缺乏心智的开发与运用。心是活动的,不是静止的,但这所谓活动,是就心的现实的、形而下的层面而说的,那么,心有没有形而上的存在根据呢?有的。
[27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十一下。心虽然在腔子内,不在其腔子外,但其功能、作用则是没有内外的,是贯通万事万物的,它能创造一个意义世界。
如果说,要用实践理性指谓儒家哲学,那么,它同康德的重要区别就在于,康德的重点在理性,而儒家的重点在实践。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,即天人合一的境界,就要进行溯本穷源式的全体把握,此即所谓直觉。
正如心学家陆象山所说,上是天,下是地,人在中间,要顶天立地做个人。修己才能成人,实现天下一家,中国一人的理想境界。实践的自由与不自由,固然由向善的内在潜能所决定,但与社会环境也有密切联系,习染、物蔽的问题决不可忽视。以木尖为心,正说明心的根本意义是生长和发育。
道作为生命价值之源,是绝对普遍的,不能成为一般的认识对象,但作为心之本体,却是能够体验的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,它重视主体间的道德伦理的调节作用,缺乏客观的理性精神与社会架构理论(如法治与民主)。
儒家哲学之所以重视心灵的功能与活动,并不是表现在逻辑推理和认识能力上,而是表现在直觉体验和实践活动上。从意志的角度说,心确实能够创造事物、创造世界,但不是创造出客观的物质世界,而是创造出意义世界、道德世界。
这种学说,一方面为自我修养、自我实现提供了理论根据,另一方面也为自由选择留下了余地。即便如某些儒家所说,心本来即善,不善者仅仅由于习染,但是现实中的人心不能没有习染,这些儒家本人也并不主张与外界隔绝(只有个别人例外)。
心灵与世界相通,没有内外物我之别,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绝对的。境界是心灵的存在状态,不单纯是某种客观的认识,正因为如此,儒家所说的心,是存在意义上的心,不是认知意义上的心(或主要不是认知心)。要实现人生价值,就必须体道。这确实不像康德所说,有先验的道德法则即纯粹的理性原则,就能保证其为善。
很多学者认为,儒家哲学是实践理性学说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这里所说的绝对主体性,不同于宗教神学所说的绝对主体性,后者是唯一的,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。
关于情感问题,我们要单独讨论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程颢所说的观,不是纯客观地观察,而是生命体验式的直观,通过这样的直观,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。
[20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善良意志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,不能完全依靠先验的理性法则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